历经沧桑的皇家苑囿
更新时间:2017-06-01
在南苑镇西侧,有一座竹木茂密,花草繁盛,绿茵坦坦,湖波粼粼的公园——南苑公园,和它相邻的还有一个三季飘香、五湖相连的垂钓佳境——槐房钓鱼公园。这两座颇富野趣风情的园林,都是利用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园林资源兴建起来的,这里是历经了600余年的三朝皇家苑囿。所谓南苑,就是位于京城南郊的皇家林苑,是专供封建帝王行围狩猎的场所。但是在丰台区境内的却只是南苑的一小部分,大半都在大兴县境内。
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兴衰,南苑也几度兴盛,几度衰败,到解放前夕,大泡子(南苑中的湖泊)一带竟然成了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地野湖;当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后,才焕发出了诱人的异彩。
早在元代以前的辽、金时期,就有王公大臣们到这里来跑马游猎。到了元代,蒙古人把这里当成了专门游猎和训练兵马的场所,并且给它取了名,叫“下马飞泊”。“飞放”是元人的一种狩猎活动。冬去春来之际,河湖开始解冻,鹅雁相继下水。这时,皇帝便率领文武百官来到这里,在海子里“飞放”——把他们豢养的一种叫海东青的放出去,到海子里去捕捉天鹅、大雁;捕到第一只天鹅后,要举行“头鹅宴”,饮酒庆贺,尽享欢乐。这里距元大都仅有20华里,从大都出发,跑马一程,也不很累,到这里正好下马游乐。为游乐的需要,筑起了晾鹰台(也叫呼鹰台)、设鹰坛等。可以想见,那时的南苑水泊,是何等的热闹。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之后,也很快看上了这块狩猎的乐园。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下令对飞放泊进行扩充,之后,又在四周筑起了一丈高的围墙,用土夯筑而成,方圆120多华里;围墙上开了四座海子门——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从这以后,这里就成了皇家独有的苑囿。为了让皇帝贵族们玩得痛快舒服,以后又陆续修了庑殿行官,供皇帝游乐时休憩更衣、宴飨群臣;设置了海户千人,专门负责放养和守护苑中的禽兽。现在的大红门附近,还有个叫“海户屯”的村子,大概是当时海户们居住的地区吧。明朝中期以后,南海日渐衰落,土墙逐渐坍塌,苑中的树木被人砍伐,禽兽失去了栖身的场所而四散逃逸了,摇摇欲坠的明朝统治者已顾不上这些了。
到了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对南海子又进行了多次修葺。先是修复了明代的海子墙,并且新开了5个宫门——黄村门、回城门、双桥门、小红门、镇国寺门,这样,南苑的围墙E就有了9个大门,与北京内城的门数一致了。乾隆年间,把土墙改成了砖墙,加宽加高;仅这一项工程就耗银38万余两,同时,又修建了几处行宫、庙宇。完工之后,正式命名为南苑。于是这座皇家林苑就更显得宏伟壮丽了。
大红门是南苑的正北官门,是帝王赴此行围打猎的必经之地。在高一丈八尺、宽一丈的大红宫墙上,开有3座洞门,中问有两侧稍小;门内东西两侧各建门房9间,供守军和门军居住——守军自然是担当保卫任务的军士,门军则是负责南海子九门驻军联络的军卒。这是大红门的外门。再穿过一道大门,才算进了南海子林苑。里面整齐地排列着三重大殿,殿门一律朝南,是帝王休憩更衣之所,更衣殿内高悬着一块匾额,是乾隆御书的“郊原在望”四个大字。的确如此,从这里向南望去,就是南海子林苑中草长花开的千顷平畴了,雁飞鹅舞的水泊、獐鹿出没的森林、高高垒起的晾鹰台,都拥入眼帘,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快去施展一番游猎的本领。
清朝王室还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从顺治十三年开始,定为每3年在这里阅兵一次,皇家的精锐部队神机营也驻扎在南苑的宫墙外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南海子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苑中的行富寺庙被大火全部烧毁,苑中的珍禽名兽被强盗射杀殆尽,那几百头产于我国的珍稀动物麋鹿(俗称“四不象”)成了入侵者重点捕猎的对象,有的竟然捕后杀死吃掉,更多的是被掠往外国,不久,在英吉利、法兰西……的万生园中,都出现了糜鹿。
南苑从此一蹶不振。两年之后,为了弥补国库的亏空,慈禧太后发行“龙票”,拍卖了南苑的土地。
昔日皇家独有的上林南苑,今天已成为人民的乐园。在这风光绮丽的南苑公园里,人们享受着欢乐的休闲时光。
——摘自《京畿丛书·丰台》,1999年11月出版
相关附件:
无
上一篇: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