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的传说
更新时间:2017-01-04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自从乾隆题了碑就更加有了名。
这块石碑在卢沟桥东头立着。周围还有四根盘龙宝柱护着。据说,这四根柱子上原来还有个宝顶,叫皇亭子,不知什么年头,一阵风刮跑了。为此还出了几个看皇亭子的地名。可是“卢沟晓月”这块碑是怎样题下的呢?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
从前,卢沟桥这地方十分荒凉,桑于河一片浑浊,号称小黄河,时常泛滥。可是自从有了卢沟桥,河水变清了,人们说这桥有灵,就把它说成神桥。但当地人说,卢沟桥的神奇,还不在这里,在于这地方,月亮比别的地方出得都早。别处初一、初二看不见月芽,卢沟桥这地方,每到初一、三十晚上就看见月亮,大年三十夜里看得更加真切。一到五更,那东南方向就衬出一弯明月,渐渐上升,照得桥上的石狮子都是清清楚楚。不过,这种奇景只有两种人才能看到:一种是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一种是大命之人。人们都这么传说,传来传去这话慢慢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
乾隆是个好游山玩水的人,他几次下江南都从这桥上路过,可是就没有看见这种奇景。如今他听说这卢沟桥的月亮有这么神,又觉得自己是个大命之人,就打算专程去瞧瞧。
这天,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乾隆想这可是到卢沟桥看月亮的好时候,于是就叫人预备八抬大轿,说是要上卢沟桥,这时官里正忙着过年,一听皇上要上卢沟桥,大家都愣了:照老规矩,这天无论谁也不能离开皇宫,今天,皇上怎么突然要上卢沟桥呢?这不是发疯了吗?可是皇上下了命令,谁敢说个不字,只得照办。于是就用八抬大轿把乾隆抬到卢沟桥。
宛平县正在过年,一听说皇上驾到,吓了一身冷汗,赶紧点上灯笼、火把,列队迎接。
乾隆下了轿二话没说,直奔卢沟桥上。众人也都随了上去。这时乾隆两眼直直地向东南方向望着,可是只见星斗满天,却不见卢沟明月。乾隆十分扫兴,询问左右:“怎么不见月亮?”左右也不知来由,只好上前瞎说一气。有的说,灯笼、火把多,看不清楚。乾隆一听,觉得这话有理,立即下令把所有的灯笼火把吹熄。顿时,卢沟桥变得一片漆黑,只有一片寒星,照着那河水。乾隆又使劲望了一气,还是没瞧见。他心里发急起来,叫过宛平县令,大声斥道:
“你这个官是怎么当的?这卢沟桥不是三十晚上出月亮吗?”县令连忙说:“是,是!”
“那为什么看不见?”
“小的也只是听说,这月亮只有大命之人才能看见。”
乾隆想,我是一朝之主,命还不大?怎么会看不见呢?这一定是瞎说;可是又一想,我兴师动众来看月亮,要说看不见,还称什么大命之人呢,岂不叫百官耻笑?想到这里,就说:“你们都退下,叫我仔细看看。”
左右退在一边,他自己在桥中间望东南方使劲地看,看着看着,就觉得仿佛有一弯明月,就在天上,他仔细看着,越看越觉得真有月亮。于是叫来左右,说:“你们看月亮,月亮就在那里。”
众人个个上前,也都看了一会儿,可是谁也没看见。乾隆在那里还一劲儿问:“看见没有?看见没有?”众人齐声说:“我们命薄,没有眼福。”乾隆听了更是高兴,觉得自己确是大命之人。随后,他吩咐说:
“给我预备笔砚,我要写诗。”
宛平县急忙令人抬出雕漆书案,呈上方房四宝,灯笼火把立刻点亮起来。
乾隆坐在那里沉思。一会儿背诵:“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人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一会吟咏:“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远树依稀云影淡,流星寥落曙光寒……”想从中找点好句,可是吟来吟去,都不满意。
这时,有一个臣子说:“陛下,臣闻徐渭有一首竹枝词,不知可用否?”乾隆说:“讲来。”
这位臣子放声吟道:“沙浑石涩夹山椒,苦束桑干月一条。流出卢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乾隆没等听完就摇了头。他觉得徐渭这首诗写得太凄凉了,应该写出这卢沟幽美的月色。另有一个翰林,看出了他心思,上前说:“臣有几句不知如何?”乾隆说:“讲。”
翰林吟道:“霜落桑于水未枯,晓空云尽月轮孤。一林灯影稀还见,十里川光淡欲无……”
乾隆一听,连说:“好,好。”他当即想了一下,随后提起笔来,写了四个大字:“卢沟晓月”。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急忙吩咐刻碑。就这样,这块“卢沟晓月”的石碑就立在了卢沟桥头。从此这个风景也就出了名。
——摘自《京畿丛书·丰台》,1999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