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
您的位置:首页业务指导→谈志书的“横排竖写”
谈志书的“横排竖写”
更新时间:2010-04-15

  一、要坚守约定俗成的“横排竖写”的原则
  “横排竖写”是志体的一个鲜明特点。何谓“横排竖写”?横排,即分门别类,横向排列各项事物;竖写,即按照时序,纵向叙述各项事物。也就是说,志书的门目标题是分类而不是分期的,题目之下的文字记述是依时展开的。横排是形式,竖写是方法和技巧。对于实际编写者来说,后者 往往比前者重要而且较难掌握。
  编修志书为何要采取“横排竖写”?这是由方志的内容及其功能决定的。从其内容上讲,一部志书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或其他方面有意义的资料,都在记述之内。志书内容事涉百科,极为广泛。要将事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资料收入一志,只有先横分门类,后纵列时序,才有可能囊括诸事,连贯古今。从志书的功能上讲,志书要为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地方情况和历史借鉴,为各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建设和谐社会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各行各业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存史料。总之,志书要以其丰富详实的史料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有“横排竖写”,才能便于读者猎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能领略其要点,发挥志书的功用。
  “横排竖写”已经成为编修志书约定俗成的原则。编纂工作中,各类事物是志书“横排”门类的条件,志书中的历史线索是“竖写”能够成立的基础。按照历史线索系统地记载事物,是“竖写”唯一的行文方法。编修任何一部志书只要把握好竖写方法,就会把一地区(或一部门、一专业)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完整地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动笔之前,要进行研究型的编写准备
  志书编写,是“写”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入研究、重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写”。要求执笔者不仅了解所记事物的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记述的事物才会符合客观实际。动笔之前,进行研究型的编写准备,主要是做好三件事:
  1.动笔之前,要再次对篇目进行研究。看篇目是否符合志体,是否切合主体,是否突出特点和特色,定性是否准确,归属是否得当,重要门类有无残缺等。在认真审视、思考的基础上,对存有问题的篇目及时进行修正。忽视动笔之前对篇目的研究工作,极有可能因篇目的缺陷,导致编写的志稿返工重写。
  2.动笔之前,对准备入志的资料要进一步熟悉、消化和研究。要将那些反映因果关系和事物属性的资料依时串起来,以备入志。在审阅资料过程中,如发现主体资料尚缺现象,应及时增补,以免动笔编写之后写写停停、停停写写,误工误时,影响质量。
  3.动笔之前,要进行“写”的研究。这时研究的“写”,是指对志稿谋篇布局的研究。要思考、选择最佳的表现形式来揭示志书的主旨,比如:采用导言、概述、综述、序等形式来增强志书的著述性;通过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的使用,来增强志书的学术性;通过全貌、典型的记述,来增强志书的资料性;通过“凡例”的制约,来加强志书的规范性。

  三、要牢记“竖写”的基本要求
  研究型的编写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便是“写”。前已述及,志书编写,“竖写”是其唯一的行文方法。那么,“竖写”有哪些基本要求,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竖写”?20世纪80年代首届新编地方志过程中对“竖写”的解释:“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写,包括发生、沿革、现状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一提法是正确的,但尚嫌抽象和笼统。要“竖写”好一事类,一个专志乃至一部志书,必须掌握“竖写”的具体要求。
  1.要依时顺叙。即按照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采用顺叙法记事,这是志书竖写最基本的要求。倒叙、插叙是竖写的大忌。现以某县首届新编县志记养兔业一事为例看依时顺叙事物的效果:“1938年掘巷镇一杜姓人家先后从沪购回4对美国大白兔,后又引进英系和法系安哥拉兔,共繁殖30多只,主要供玩赏,以后苴镇地区渐有饲养,但终因缺乏经验,饲养不当,几乎绝迹。1949年,全县唯杜家养兔,计50多只。1953年,县土产公司开始收购家兔皮毛,养兔引起重视,逐步发展为家庭副业。1955年,全县各地都有零星饲养,以街道居民较多。1957年末,全县圈养家兔发展到2万余只,品种有美国白兔、安哥拉兔、荷兰兔等。1977年,从崇明县引进日本大耳兔,全县兴起‘养兔热’。次年,全县家兔圈存量超过10万只。后因日本大耳兔繁殖率低,兔毛收购价格又未调整,全县家兔圈存量逐年减少,至1983年仅有37278只。1984年初推广西德长毛兔,并随着兔毛收购价格提高,全县又兴‘养兔热’,年未家兔饲养量回升到10万多只”。这一段300多字的记述,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全县养兔发展的全过程,抓住了几个起伏变化阶段,揭出家兔饲养业兴衰的主客观原因。
  2.记事要单一。志书竖写,要求一事一记,一物一记,保持记事的单一性。如上述某县志记该县养兔业,紧紧围绕养兔业兴起、发展起伏变化全过程叙述,而不记其他(饲养技术、销售等)。志书竖写,切忌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交叉记述、齐头并进,或者离开所述事物的主干,旁逸斜出,横生枝节。否则,线索不清,文笔混乱。
  3.叙事要完整。所谓叙事完整,即要求记述某项事物时,写清它的萌芽、发生、发展、转折的基本情况,最后写出它是衰亡了还是继续发展着,使读者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某县首届新编县志对该县“外贸出口”的记述:“本县产品出口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其时虽没有负责出口的专门机构,但基层供销社收购各类畜禽皮张,为支援国家外贸出口提供了货源。1960年初,县商业局设立外贸股,专管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1960年,本县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孵育纯种狼山鸡100只,由上海转运出口,被誉为优良鸡种。1961年,本县收购黄鼠狼皮18000张出口,名列全国第二,在当年全国土畜产公司召开的先进代表大会上受到表扬和奖励。1972年起,本县出口产品从单一的畜产品发展到海产品和工业品。1975年,出口产品收购量超过100万元,比1972年增长5倍。1977年建立外贸公司后,出口产品由1972年的34个品种增加到80多个品种,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全县出口商品收购量为6254万元,比1979年增长4倍多。”这一段300字的记述,分别依时序写了新中国建立初期、1960年、1961年、1972年起、1975年、1977年、1983年的情况,除个别时期是概括性叙述以外,都记载了重要的、有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这种记事方法,抓住了事物的起始、发展、现状,显示了事物的起伏发展过程。这样的记述比较完整,又避免了流水账。

  四、志稿“竖写”要注意五个方面
  1.要抓好时间和事实两个要素。著述中时间和事实是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时间,无时可依。没有事实,则无法纵述。没有时间就谈不上竖写,没有事实就无法写志书内容。这里指的时间概念,有大范围的时间概念,如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初,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等等。同时有具体的时间概念,如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竖写的时候,不管是阶段的时间概念,还是具体的时间概念,都必须交待清楚。不能光有事实,没有时间,让人看不清楚某一件事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同时,事实记述要详实、具体,不要笼统。
  2.在纵向上要详记重点年份,略述平常年份的情况。志书以时叙事,从纵向上说,要详记重点年份和转折年份的情况,略述平常年份的情况。竖写重点应该写事物的发生到变化的年份,或转折年份的情况,不要逐年、逐月、逐日的去写,以避免“流水帐”似的记载。但对发生变化的时间跨度较大的事物,则应该注意选取有代表意义的一般年份进行记述,以使所记事物脉络清晰,纵不断线。
  3.从横向上说,要注意全面综述与选取典型相结合,即点面结合。为了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可采用概括记述总的情况与选取典型记述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有点有面,全面概括记述能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全貌。典型记述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深度。比如说教育志,总的记述教育概貌情况后,可记述一、两个搞得好的例子和典型事件。记述农业生产粮食的时候,总的记述粮食总产、单产、上升幅度情况后,记一、两个单产较高的典型。但要注意选用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典型资料,切忌详记没有代表性的资料。
  4.要处理好以事系人。编修社会主义地方志,不能忽视人的活动和作用。志书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将大量的生人事迹记录在志书的有关章节中,这是志书记事的需要,也是增强志书的生动性、可读性和教育性所必需。这和在人物志中生人立传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生人不可以立传,但可以入志。如果一部志书只是泛泛的记事,而不能把大量的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及其活动写出来,出现见事不见人的情况,给人的印象就不深刻,更不符合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辩证唯物史观。
  志书以事系人,有三点要求:第一,志书以事系人,应该以事为主,就是记事的时候,把人联系进去进行记述,切不可离事记人。如果离事集中写人,甚至在纵述事物发展主线上,七、八个人物集中写,给人的感觉就象表扬稿一样。如果记述人的活动时,还记述人的简历、籍贯、家庭出身等,这就离题太远,不叫以事系人,势必影响志书体例的统一。志书以事系人,只能记与该事项密切相关的人的活动,不应旁及其他。第二,以事系人中的人,记述时一定要具体、准确。一般不要用某某同志、某某领导来代替,这样会影响志书的详实性。同时不可受人物籍贯、年龄、生死限制,应由所记人物对资料能否阐明事理为取舍原则。再者,对人一般不要褒贬,不要冠于某些称谓。第三,要选取典型的人和事。志书以事系人,不是事事都要系人,要在典型的事件中选取典型的人物加以记述。在选取人和事上,要多选取一些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技能、特殊贡献、对社会贡献大的重点人物。一般的好人好事不必记载。
  5.要以文字记述为主,图表为辅。图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如果用的恰到好处,确能起到一表顶万字的作用。但图表在志书中不是万能的,说到底它只能起文字记述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切不可以表为记事的重要手段。从首届新编的志书看,经济部分的图表用得太多。有的一部县志中的图表好几十页、上百页,太多了。在文字与图表的关系处理上,必须坚持以文字记述为主,以图表为辅的原则,做到图表与文字相得益彰。图表必须精心设计制作,一般大型的图表应放在文字记述之后,不要插在中间。

  五、要把握好编写技巧
  明人文与可画竹,“成竹在胸”。今天我们修志应该是“胸有成志”。要深谙“修志之道”,这个“道”,就是技法:
  1.围绕“全”与“实”下功夫。“全”,指入志的主要内容、主要方面必须全面而系统,记述事物基本要素,必须齐全。“实”,是指记述的对象是实体,记述事物要具体,要掷地有声,而不是羽毛着地。
  2.使用“依时记述”和“先总后分”的手法来组织和统领资料。依时记述事物时,在起始点、转折点和终点搭建若干个记述平台予以总述,然后将典型事物进行完全列举或不完全列举进行分述,以增强记述的深度。
  3.采用“点”、“线”、“面”的空间组合方式反映记述对象。“点”,就是事物发展的起始点、转折点和终点,以及事物的重点、特点和亮点。“线”,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主线,同时也指时间这条线。“面”是指事物的宏观、全面的面,也指记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20世纪80年代首届新编地方志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采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不但能够清晰地展示事物发展兴衰起伏的主线脉络,而且能较好地彰显特色和亮点,从而避免将志书写成“大事记”或“流水帐”。
  4.科学处理志书内容上的交叉。志书内容交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向交叉,即发生在不同章、节、目中,这就要求对记述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看将其放在哪个章、节、目最为科学和合理,然后分别采取“详记”、“略记”、“不记”、“互见”等方式来处理。另一种交叉则发生在志书的纵向结构中,这就应对章、节、目的记述层次进行定位,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来安排材料。如记述改革开放,它的宏观撰写角度是方向、目标、任务,中观记述的角度是内容和形式,微观记述的角度是操作方式和结果。
  5.不滥用背景资料。地方志是记述一方的自然、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文化载体,区域性是它的前提。根据“越境不书”的规则,对于发生在全国、全省的事件或颁发的文件、规定等内容,虽与当地有关,但只能作为背景资料使用,“言简意赅、点到为止”,记述的重点应放在上级的文件、规定在本地实施的情况和结果。
  6.要善于运用比较资料。编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一些纵向、横向比较资料,以利准确反映事物的时空位置,有助于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以达深化主题的作用。
  7.正确使用志书语言。志书语言为语体文,要求语言平实、准确,要实话实说,不写空话、套话,不下断言,不用饰词,不搞“太史公曰”,不做“歌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