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
您的位置:首页古今人物→打虎将军赵登禹
打虎将军赵登禹
更新时间:2017-01-04
赵登禹
▲赵登禹
  赵登禹(1898 - 1937),字舜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7岁进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两年后辍学。13岁时拜名师习武,打下了武工的功底,对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及刀、枪、剑、戟诸班兵器都有功夫,尤善徒手夺刀、赤手夺枪。16岁时,与其兄赵登尧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险,步行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16混成旅当兵。入伍不久,即任冯将军的随从侍卫。1919年春夏之交,16混成旅调驻湖南常德。城北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冯部派军队围歼猛虎。赵登禹勇追猛虎。虎落入江中,赵入江将虎拖上岸击毙。在老虎咽气之前,赵登禹骑虎背上留影作为纪念。1937年赵牺牲后的第3天冯玉祥曾在照片上题了“民国七年的打虎英雄”九个大字。
  1921年冯部再度人陕,驻扎在凤翔、岐山一带的土匪头子郭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冯玉祥与直系21师师长阎相久定计,设下“鸿门宴”,准备杀掉郭坚。宴会上,伏兵把屏风挤倒,郭企图逃跑。赵登禹挺身而出,三脚两拳将郭按倒在地,捆了起来,伏兵也一拥而上,将郭的卫兵全部缴械。事后郭被公开枪决。从此,赵登禹更赢得冯玉祥的信任。
  1922年,冯玉祥安排让赵登禹下连队任排长,他剽悍善战,连获晋升,历任为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1927年,冯部改编为第2集团军,东出潼关,攻克河南,赵登禹一路战功显赫,又晋升为旅长。1928年,他任27师师长,转隶第四方面军宋哲元部。1929年,国民党军队缩编,回任28旅旅长。1930年蒋阎冯新军阀中原大战,赵登禹为第四路军第25师师长。因冯玉祥战败,退居山西南部的西北军残部,被东北军张学良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宋哲元任该军军长。赵登禹的第25师被改编为29军第37师109旅,赵任旅长,直至1932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对部下进行“不扰民、真爱国、誓死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请当时东北大学流亡学生讲演离乡背井之苦,亡国之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29军军长宋哲元致张学良的公开信发表后,喊出“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使全军有了一致的奋斗目标。后来宋又提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口号,赵登禹用这个口号教育全旅官兵,使全旅上下同仇敌忾,决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誓死保卫祖国。1933年1月,日军进犯长城,29军奉命由山西调往北平以东三河、蓟县待命。109旅赵登禹部于3月9日驰援喜峰口。到达时敌人已攻占喜峰口,据险扼守。赵当机立断,身先士卒,亲率219王长海团拼死搏斗,夺回高地。在这次战役中他多处负伤。为乘胜追击,决定于3月11日夜袭敌营。他腿部负伤,拄着拐杖,亲自督战。全体将士英勇奋战一昼夜,用大刀砍死日军近千名,取得了喜峰口战役的胜利。赵登禹由此名声大振。国民政府给他颁发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并批准29军增编一个师,命名132师,赵登禹任师长。1935年底,132师调入关内,驻防河间、南宫一带。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兼任河北省政府委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部奉命急驰北平南苑参加对日作战。日军利用谈判拖延时间。在北平附近已增兵10余万人,并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29军37师于28日中午以前从北平附近撤退完毕,同时积极准备向南苑进攻。7月27日军长宋哲元委派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临时指挥官。是日,他率一个团到达距南苑两公里的团河时,遭到日军截击,双方激战,我军伤亡过半,赵急率余部赶至南苑,与佟麟阁共同坚守阵地。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步兵3个联队,炮兵1个联队,飞机40架,向南苑进攻。日军先以强烈炮火猛攻我军阵地,又以一个联队兵力向我军阵地推进。当日军行至我军阵地前约200米处,赵登禹亲率部队向敌人冲杀,日军溃退,赵部奋起追击,日军又猛烈炮击,阻止我追击。赵急令预备队增援,他自己一手急握驳壳枪,一手挥舞大刀,向前冲杀,官兵见师长亲自冲锋陷阵,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把日军驱退了一里多路。日军用猛烈的炮火阻止我追击。赵见所部官兵伤亡严重,为避免牺牲太多,下令退回原阵地,待机再攻。此时,他接到部队撤回城内的命令,于是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在激战中,多次负伤。当部队转移到大红门御河桥外时,突遭日军伏兵袭击,左臂又中弹,卫士一边为他包扎,一边劝他退出战斗,他不肯,继续指挥部队突围北进。至黄亭子,身中数弹,血流不止。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对身边的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得惊慌,请你们替为安排一下……”说罢,壮烈殉国,时年39岁。
  28日下午6时,由冀察政务委员会和红十字会,将烈士忠骸掩埋。赵登禹师全体官兵,在烈士鲜血染红的阵地上,痛哭宣誓:与日军血战到底,保卫祖国土地。
  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烈士的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的大枣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任赵登禹为抗日烈士。1950年6月11日向其家属颁发了毛主席亲笔签署的第八十号烈属证书。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烈士墓修葺一新,并在墓碑上刻了烈士的生平事迹。
——摘自《京畿丛书·丰台》,1999年11月出版

相关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精忠报国的佟麟阁将军